微生物限度仪的操作需遵循标准化流程,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其核心流程可分为五大步骤:一、仪器校准与准备
- 校准仪器:
- 开启仪器,检查温度、压力、湿度等参数是否正常。
- 使用标准菌株或校准工具验证菌落计数功能,确保仪器显示精度符合要求。
- 试剂与样品准备:
- 准备无菌生理盐水、培养基(如营养琼脂)、无菌棉拭子等。
- 样品需进行无菌处理,若为液体需控制颗粒杂质(如离心或过滤)。
二、样品处理与加载
- 无菌操作:
- 在洁净台或无菌室内操作,避免环境微生物污染。
- 固体样品用无菌棉拭子擦拭表面,液体样品直接抽滤。
- 加载样品:
- 将样品注入滤杯,注意液体高度不超过刻度线。
- 启动真空泵,使样品通过滤膜,微生物被截留在膜上。
三、滤膜转移与培养
- 转移滤膜:
- 用无菌镊子取出滤膜,菌面朝上贴于培养基表面,避免气泡。
- 封闭培养皿,标记样品信息。
- 恒温培养:
- 将培养皿置于恒温培养箱,根据微生物类型设定温度(如37℃)和时间(24-48小时)。
- 培养期间每日观察菌落生长情况。
四、菌落计数与分析
- 计数规则:
- 培养结束后,统计滤膜上的菌落数,按公式换算为样品中的微生物含量。
- 区分细菌、霉菌、酵母菌,记录形态学特征。
- 结果分析:
- 对比标准限值(如药典规定),判断样品是否合格。
- 异常结果需复检或结合其他方法验证。
五、清洁与维护
- 仪器清洁:
- 使用75%酒精擦拭仪器表面,滤杯、硅胶管用蒸馏水冲洗后晾干。
- 真空泵定期更换机油,保持管路畅通。
- 耗材管理:
- 滤膜、密封圈等耗材需干燥保存,避免污染。
- 定期校准仪器,记录维护日志。
总结:微生物限度仪通过“校准-抽滤-培养-计数-维护”的闭环流程,为药品、食品等领域提供高效的微生物污染检测方案。标准化操作结合严格质控,是保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关键环节。